@KTzone » 日常 - 新聞時事 » 腐蝕2500萬美國人 這個"霸主"讓美惱怒卻無可奈何


2019-1-29 13:58 宅~有何不可
腐蝕2500萬美國人 這個"霸主"讓美惱怒卻無可奈何

原標題:殺死幾十名市長,腐蝕“2500萬美國人”,這個“霸主”讓美國惱怒卻無可奈何
  來源:瞭望智庫
  據法新社報道,墨西哥當地時間21日公佈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該國在2018年中,登記在案的殺人案件數量再創紀錄,達到33341起,打破瞭2017年創造的紀錄——28866起。
  除瞭頻發的暴力殺人事件,前不久,墨西哥南部某市市長亞歷杭德羅·阿帕裏西奧於就職典禮後不到兩小時就在街頭遭槍殺,也讓這個拉美國傢被世界關註。
  文 | 謝芳 卜寄傲(瞭望智庫實習生)
  本文?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99/w550h449/20190129/naWj-hshmsth7313008.jpg" alt=" (圖?亞歷杭德羅·阿帕裏西奧 圖源:觀察者網)[/img] (圖?亞歷杭德羅·阿帕裏西奧 圖源:觀察者網)
  其實在墨西哥,市長遭暗殺,早已不是新聞。
  從2006年至今,全墨西哥已有五十多名市長及市長候選人被殺,其中有一位特米斯科市的女市長,就職不到24小時就被槍殺,被評?“史上任職時間最短的市長”。當然,她的“紀錄”已經被剛剛遇害的阿帕裏西奧“打破”。
  不得不說,在墨西哥,公職人員隨時都處在生與死的十字路口!
  諮詢企業Etellekt前不久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
  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墨西哥全國850名政治人物遭襲擊,其中175人死亡;僅2018年7月1日的選舉中,就有至少6名當選的公職人員在就職前遇害。
  一般來說,國傢的公職人員代表著國傢機器,但在墨西哥卻變成瞭弱勢?體,任人屠戮。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墨西哥的市長們接連倒在血泊之中?
  答案很簡單:毒品。
  [b]1[/b]
  [b]被毒品綁架的墨西哥[/b]
  國傢公職人員都能被肆意屠戮,普通民?在販毒分子面前更是“命如草芥”。
  這是墨西哥城市的日常光景:
  一輛輛軍用卡車滿載著全副武裝的士兵在大街上巡邏,戒備著隨時都有可能出來搞事的販毒集團;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43/w550h293/20190129/f9EM-hshmsth7313069.jpg" alt=" (圖?路上的軍車 圖源:美國國傢地理紀錄片《墨西哥毒品帝國》)[/img] (圖?路上的軍車 圖源:美國國傢地理紀錄片《墨西哥毒品帝國》)
  車上的士兵用面罩嚴嚴實實地遮住自己,因?如果被毒販看到長相,士兵和他們的傢人極有可能被毒販打擊報復,遭受滅頂之災;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23/w550h273/20190129/cF1i-hshmsth7313144.jpg" alt="(圖?全副武裝的士兵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img](圖?全副武裝的士兵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
  當地的警察局長趁著中午的閒暇,走出辦公室享受陽光,擦擦自己的皮鞋,但身旁必須有四個配槍的保鏢形影不離地保護著他,並時刻關註周圍的情況;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38/w550h288/20190129/Y_ik-hshmsth7313200.jpg" alt=" (圖?擦皮鞋的警官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img] (圖?擦皮鞋的警官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
  而在一旁的街道邊,許多女人正等著將販毒團夥運來的美元贓款換成墨西哥比索,以補貼傢用;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3/w550h263/20190129/ABkk-hshmsth7313259.jpg" alt=" (圖?街上的女性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img] (圖?街上的女性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
  不遠處的街區,時常能聽見毒販集團間火併的槍聲,無辜的路人時常被波及,這輛車上的駕駛員就被子彈打中,座位上的血跡清晰可見;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3/w550h263/20190129/PLSV-hshmsth7313325.jpg" alt=" (圖?坐位上的血跡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img] (圖?坐位上的血跡 圖源:《墨西哥毒品帝國》)
  可以說,毒品及衍生出來的犯罪,已經滲入到墨西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昨天無人被殺”。
  這是墨西哥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某天的頭版頭條,也是當天最大的好消息。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簡稱IISS)2018年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墨西哥一共有23000人因?毒品喪生,這個數字,超過瞭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同時期死亡的平民數量總和。在某些毒品犯罪氾濫的州,青年男性的死亡率比美軍在阿富汗的死亡率甚至高出三倍不止。
  而在普通民?中,新聞工作者是高危?體。
  由於揭露社會黑暗以及販毒集團與警方勾結等黑幕,墨西哥的記者們經常遭到犯罪勢力的威脅和攻擊。僅2000-2010十年間,就有70多名記者和新聞採編人員喪生,據墨西哥曼努埃爾·佈恩迪亞基金會此前公佈的數據,墨西哥是全球記者工作環境最危險的國傢之一。
  鍼砭時弊的記者有生命危險,一般大?在網上發發牢騷也可能挨槍子兒!
  墨西哥一位名叫胡安·羅薩萊斯(Juan Luis Lagunas Rosales)的男孩,年僅17歲,他憑藉胖胖的身材和自嘲式的幽默成?網紅,在社交媒體上擁有三十多萬的粉絲。
  但因?他在社交媒體上辱罵瞭毒販,被當地毒梟找到後連開15槍,當場斃命。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82/w550h432/20190129/B_hu-hshmsth7313364.jpg" alt=" (圖?被害的墨西哥網紅 圖源:國外社交網站)[/img] (圖?被害的墨西哥網紅 圖源:國外社交網站)
  毫無疑問,在販毒集團的陰霾之下,墨西哥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
  [b]2[/b]
  [b]外來“大哥”倒下瞭,本土“帝國”建起來[/b]
  ?什麼墨西哥的毒販能夠?所欲??
  這要從很多年前說起。
  20世紀初期,墨西哥的革命者推翻瞭獨裁者迪亞斯,國傢隨即陷入軍閥混戰的亂局之中,一時間盜匪橫行,局勢動盪。
  此後,雖然內戰已經結束,中央政府也無力約束地方勢力。在這個大背景下,哥倫比亞的大毒梟們抓住機會,把墨西哥變成瞭毒品運輸的重要貿易通道。
  不得不說,墨西哥成?貿易通道,確實佔盡瞭“天時地利人和”。
  先看“天時”,墨西哥被?山環抱,往西便是墨西哥灣,世界上最大的洋流——墨西哥灣暖流流經此地。此外,墨西哥高原垂直氣候特點明顯,這兩個條件使得這一地區終年溫和,非常適合罌粟等毒品作物的種植。
  再看“地利”,墨西哥緊鄰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市場——美國。
  “人和”自不必說,墨西哥當地的勢力不用怎麼拉攏,就主動迎上來保障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貨品安全瞭,最終形成哥倫比亞負責銷售,墨西哥負責生產、運輸,生意越做越紅火。
  但有句話說得好:盛極必衰,事情的轉折點是從一個傳奇人物的死亡開始的。
  他就是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366/w550h616/20190129/mWdx-hshmsth7313461.jpg" alt=" (圖?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來源:百度圖庫)[/img] (圖?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來源:百度圖庫)
  這位老哥是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頭號人物,論輩分、論資歷的話,墨西哥那些毒販看見他都要“尊稱”一聲大哥,用當時流行的話來說,他是最有可能成?哥倫比亞總統的毒梟。巴勃羅本人也十分囂張,哥倫比亞刑法禁止的事情他基本上都犯瞭一遍,想審判他的法院被直接轟炸瞭,法官也大多被報復得傢破人亡。
  就這樣,以巴勃羅?首的哥倫比亞毒販們把大量毒品傾銷到美國,巴勃羅還吹噓道,“哥倫比亞人民終於拿起瞭打倒美帝的武器,我們對美國社會上2500萬吸毒者,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儼然把自己塑造成瞭用毒品戰勝美帝的民族英雄。
  也正是因?這句話,美國人被徹底惹惱瞭,開始和哥倫比亞政府聯手,全方位堵截巴勃羅。最後,在衛星監測、水路陸路包抄之下,這位不可一世的大毒梟命隕於一堆瓦礫之中。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51/w550h301/20190129/ePmA-hshmsth7313524.jpg" alt=" (圖?美劇《毒梟》第二季中巴勃羅的死亡現場)[/img] (圖?美劇《毒梟》第二季中巴勃羅的死亡現場)
  巴勃羅死瞭,以他?首的哥倫比亞販毒集團也逐漸衰落,但流入美國的毒品數量卻有增無減,這是因?墨西哥人在這片廢墟上建立起瞭自己的帝國。
  這一次,墨西哥不再是當初的運貨小弟瞭,而是拉丁美洲毒品帝國的新“霸主”。
  [b]3[/b]
  [b]腐敗與貧困同行[/b]
  美國禁毒署曾就“操縱墨西哥毒品生意最重要的因素”的主題,對他們的探員和線人進行過內部調查,最後的結果都指向一個詞:腐敗。
  據監察貪污腐敗的非盈利性國際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簡稱TI)發佈的2017年各國清廉指數,墨西哥?全世界最腐敗的55個國傢之一,可以說是“金錢開道”的“標兵楷模”瞭。
  腐敗與貧窮,往往是相伴相生的,而這混亂的社會現狀,?墨西哥毒品貿易的發展壯大提供瞭重要條件。毒品貿易的擴大又加劇瞭腐敗與貧窮,這是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禍根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埋下瞭,當時的墨西哥跟二三十年代的美國一樣,GDP總量空前增長,但不久就遭遇1994年的金融危機,貨幣比索暴跌。金融危機過後,政府無力挽救深陷泥沼的經濟,一個占人口大多數且長期維持在貧困狀態的社會階層漸漸形成。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14/w550h364/20190129/Z2h0-hshmsth7313594.jpg" alt=" (圖?墨西哥某城市運河邊的垃圾場與貧民窟 圖源:視覺中國)[/img] (圖?墨西哥某城市運河邊的垃圾場與貧民窟 圖源:視覺中國)
  一方面,下到警察,上到市長、州長,都是毒販賄賂的對象,這些受賄人員紛紛把自己的貪污所得轉移到國外;另一方面,在很多城市,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都已成瞭問題,這些走投無路的民?發現,要想活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販毒者走在一起,畢竟對於他們來說,打個電話通風報信,就可以得到毒販100美元的報酬。
  此外,墨西哥的販毒集團?瞭拉攏當地民?,把販毒所得的鉅額利潤投資到諸多公共設施建設和教育等方面,創造瞭許多工作機會。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販毒集團已經承擔瞭政府的責任,進而替代瞭政府的角色,當地民?把這些販毒集團視作“衣食父母”,從心裏認同瞭販毒。
  核心價值觀被帶偏,整個社會岌岌可危的程度可想而知。
  墨西哥政府對於這種販毒集團掌控地方基層社區的情況當然是拒絕的,但之後也無奈接受瞭。原因很簡單:第一,販毒集團勢力很大,甚至有自己的武裝,真打起來的話不一定打得過;第二,政府可以從毒品貿易中獲得很多利益。
  比如,毒品的生產、販賣所產生的鉅額利潤,通過投資消費流入墨西哥的各個產業,政府可以通過收稅來緩解鉅額外債帶來的壓力。
  比如,販毒集團們財大氣粗,有很多閒錢投入到一些長期項目之中,帶動國傢經濟的發展。阿卡佈爾科的旅遊業項目以及曼薩尼約港口的最大投資方,就與販毒集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56/w550h406/20190129/tHbG-hshmsth7313673.jpg" alt=" (圖?曼薩尼約港口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墨西哥合?國大使館官網)[/img] (圖?曼薩尼約港口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墨西哥合?國大使館官網)
  在這種“墨西哥特色經濟體制”之下,雖然毒品貿易十分猖獗,但政府和販毒集團的關係卻十分微妙,警察們對於毒販們製毒販毒的行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久而久之,釀成暴力事件的因素居然也變少瞭,治安形勢也沒有惡化。
  墨西哥國內相安無事,美國人可不願意瞭,因?毒品差不多都賣到美國瞭,毒品引發的社會問題蔓延到瞭全美的很多角落。在此背景下,美國向墨西哥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強力打擊毒品問題。
  自美墨戰爭之後,墨西哥再也沒在任何問題上挑戰過美國,於是,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際,政府正式開始打擊販毒集團,微妙的“和平”局面就此被打破。
  這也是墨西哥治安狀況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
  然而,直到今天,墨西哥向美國輸送毒品的情況並沒有什麼改善,2017年的一項數據顯示,每年進入美國的毒品中,96%的大麻,64%的可卡因,和58%的海洛因都來自墨西哥。
  [b]4[/b]
  [b]失敗的“毒品戰爭”[/b]
  2000年伊始,墨西哥新政府就宣佈,與毒品團體劃清界限。時任總統的文森特·福克斯出動小量軍隊到美墨邊境打擊販毒集團,沒想到不僅收效甚微,反而火上澆油,暴力事件開始爆炸性增長。從2005年1月至8月間,單在新拉雷多,就有約110人因販毒集團間的衝突而喪生。
  漸漸地,販毒集團覺得政府“背信棄義”,開始瞭專門針對政府的襲擊,墨西哥社會各界如夢初醒,但政府與和販毒集團之間再難達成所謂的“平衡”瞭。
  2006年12月11日,新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隆上任後,部署瞭3.6萬多名士兵和聯邦警察的兵力打擊販毒集團,打響瞭史稱“墨西哥毒品戰爭”的長期掃毒運動。
  但是跟福克斯政府一樣,儘管有毒販落網,但總體上政府軍進展並不大。墨西哥毒販?搶奪地盤,與政府軍對抗,幾乎每天都有血戰發生。在靠近美國邊界的奇瓦瓦州,僅2008年一年,就有800餘人死於黑幫槍殺,是2007年同期死亡人數的兩倍。
  這場“戰爭”打瞭十多年,但毒販們越打越猖獗,打擊報復的手段也越來越殘忍。
  其中,執法人員、甚至是全副武裝的警察經常被集體屠殺,尤其讓人膽寒。2007年時,米卻肯州販毒傢族的重要頭目被捕,隨即該傢族展開大舉報復。7月14日,當地人在野外發現多具被捆綁在一起的屍體,其中包括1名市長和11名探員。法醫從傷痕累累的屍體上推斷,他們死前遭受瞭長時間的非人折磨。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32/w550h382/20190129/PAU2-hshmsth7313719.jpg" alt="(圖?2010年10月22日,墨西哥北部新利昂州首府蒙特雷附近發現三具無頭士兵屍體 圖源:中國網)[/img](圖?2010年10月22日,墨西哥北部新利昂州首府蒙特雷附近發現三具無頭士兵屍體 圖源:中國網)
  此後,不斷有市長等市級領導被殺,前文提到的諮詢企業Etellekt發佈的報告也證實瞭這一點,慘劇接連不斷髮生。
  2008年時,美聯社還報道過一起聳人聽聞的案件:墨西哥奇瓦瓦州阿森齊恩警察局收到一個便攜式冰箱,箱體外面標有“疫苗”字樣,但長達一星期無人認領,隨後警方打開瞭這個小冰箱,發現裏面有4顆人頭和一封信,信件顯示人頭?販毒集團所寄。
  除瞭販毒集團本身殘暴、嗜血外,他們先進的武器裝備和龐大的人數,也是屢屢得手的重要原因。
  有資料顯示,在“墨西哥毒品戰爭”期間,墨西哥全國的毒販從美國大量走私進口武器裝備;與之對應的是,墨西哥北部一些城市的政府官員經常抱怨槍支不足,甚至在行動時要與同伴共用一支槍。此外,在重金懸賞招人之下,販毒集團的隊伍很快擴充到瞭10萬人以上,要知道墨西哥的政府軍也就20萬人左右。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790/w550h240/20190129/Dah_-hshmsth7313822.jpg" alt=" (圖?毒販的豪華槍支 圖源:新華網)[/img] (圖?毒販的豪華槍支 圖源:新華網)
  可以說,墨西哥的毒販們是有實力發動一場政變,把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傢握在自己的手裏的。
  [b]5[/b]
  [b]逃離的民?[/b]
  許許多多的墨西哥人民再也無法忍受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決心開始“北漂”。
  根據美國移民研究中心( Center for Immigration Studies) 的調查, 截至2016年7月,美國合法和無證移民人口及其未成年子女達到6040萬,約佔美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創歷史新高。在2010年至2016年之間,有810萬新移民落腳美國,其中墨西哥移民人數?110萬人,佔到瞭新移民的八分之一。
  庫友們可能也註意到瞭,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關於美墨邊境移民大規模往美國方向移動的新聞。
  看到自己的國民以及拉美諸國的國民,紛紛越過邊界往美國跑,墨西哥政府也不是無動於衷。2018年年底剛剛當選的總統奧夫拉多爾,就曾經發表過挽留移民的講話,稱他的政府將敦促美國與加拿大共同投資約300億美元,用來項目開發及增加就業。
  但數千名移民“十動然拒”。“謝謝!”在總統講話的當晚,他們喊道,“但是我們還是要向北走”。
  然而北邊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美國通常對於遠道而來的非法移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是自川普上臺以來,情況慢慢發生瞭改變,帶來很大一部分非法移民的美墨邊境成?他關註的重點。川普一直宣稱要在美墨邊境修牆,這道牆也被大傢戲稱?“川普牆”,而圍繞修牆撥款所衍生的國會預算爭執,已經讓四分之一聯邦政府機構關門瞭。目前,美國政府的停擺時間正在持續創下新的紀錄。
[img]http://n.sinaimg.cn/news/crawl/116/w550h366/20190129/SLDE-hshmsth7313859.jpg" alt=" (圖?美國防部向墨西哥南部邊境部署14000人以阻止難民潮入境 圖源:鳳凰網)[/img] (圖?美國防部向墨西哥南部邊境部署14000人以阻止難民潮入境 圖源:鳳凰網)
  此外,自2018年3月份以來,美國司法部開始貫徹川普的“零容忍”政策。非法入境的成年人被關押在移民監獄等候審判,而他們的孩子以及自行進入美國境內的未成年非法移民,都被強制接管。
  隨著兒童與父母分開後痛哭的視頻被傳到網上,這項導致移民“骨肉分離”的政策遭到全世界的譴責。
  最終,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川普簽署行政令,撤回瞭這項政策。2018年6月23日,美國國土安全部表示,被美國邊境官員滯留的522名兒童已經和傢人團聚,但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仍然有2053名兒童在“零容忍”政策下與傢人失散。
  對這些骨肉分離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來說,失去親人是極其痛苦的,但當他們想起自己故鄉那充滿貧窮、暴力與死亡的殘酷現狀,隻能毅然遠離,奔向夢想中的美國。
  對於墨西哥來說,失去?多人民,國傢隻會變得更羸弱,販毒集團則會更猖狂,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隻有國傢變得安全,逃離的人民纔會停下腳步。
  隻是,這場與毒品的戰爭實在太過漫長。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